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 | 反叛不羁的民族文学——高乔文学

巴别塔 Babel巴别塔官方 2022-04-12

正文共:2442字 15图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高乔文学是阿根廷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在西班牙美洲获得政治独立之后应运而生的美洲主义文学的最早萌芽之一。

这一带有浓厚乡土气息民族特点的文学幼苗,自从十九世纪初期在辽阔肥沃的潘帕斯草原上破土之后,就茁壮成长,叶茂枝繁,果实累累,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

起源与背景
 

高乔人(Gaucho,又译作加乌乔人)是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语言学家认为,Gaucho一词来源于克丘亚语huacha,意为“孤儿”,“私生子”,他们终日在草原上游荡,居无定所。


这些潘帕斯草原上的流浪者大多是移民初期的混血种人,过着半游牧的野蛮生活,性格强悍勇敢、豪放、高傲、鲁莽、放荡不羁、酷爱自由、勇于反抗




这样的装束曾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巴拉那河下游盆地的潘帕斯地区生长着大量的野牛和野马,为牧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十八世纪末,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开发,高乔人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后来的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和历次内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乔文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作
 

高乔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同步进行,它既有前者注重作品教育性的特点,又有后者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


高乔文学作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雅俗共赏,主要描写和反映潘帕草原高乔人的生活、风俗和精神世界,在诗歌小说方面较为突出。

 
1)高乔诗歌的起源
 
高乔人善于歌唱,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了称作“巴雅多尔”的行吟诗人。他们演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舞蹈伴唱,另一种是对歌。这些即兴演唱的歌谣,就是高乔文学最早的形式

出版于1773年的秘鲁古典散文名作《引导盲人的小拉撒路》中曾有描述,这种歌谣大多讲述爱情故事,没有固定的作者,也没有文字纪录。

在1810年前后,巴雅多尔创作的顺口溜式的民歌走向落没,模仿巴雅多尔创作的诗人逐渐兴起,演变为长篇叙事诗和高乔史诗。
 
2)高乔文学的发展
 
乌拉圭诗人巴尔托洛梅·何塞·伊达尔戈(Bartolomé José Hidalgo)是第一位高乔诗人,他早期的作品受新古典主义影响,主要是一些十一音节的十四行诗、朗诵诗和诗歌,1818年移居阿根廷后开始创作高乔诗歌。他的作品中体现了高乔诗歌粗犷、豪放、雅俗共赏等特点。



巴尔托洛梅·何塞·伊达尔戈 

Bartolomé José Hidalgo

(1788-1822)


他创作的“西埃利托”(Cielito)形式的诗歌,体现了高乔诗歌粗犷、豪放、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中《一位高乔人为歌颂麦普之役而创作的爱国的西埃利托》(Cielito patriótico que compuso un gaucho para cantar la acción de Maipú)表现了高乔人的勇敢、乐观和对祖国战斗的豪情。

1812至1822年间,伊达尔戈开始创作近似对话形式的诗歌,在他创作的三篇爱国对话 (Diálogos patrióticos) 中,有对独立战争的丰功伟绩的回忆,也有对政府的批判。
 


《西埃利托和爱国对话》


巴尔托洛梅·何塞·伊达尔戈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为高乔诗歌的繁荣开创了局面,对高乔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高乔文学的成熟
 
史诗和叙事长诗的出现标志着加乌乔诗歌的成熟,伊拉里奥•阿斯卡苏比的《桑切斯•维加》(Santos Vega),又名《拉弗洛尔的享生兄弟》(Los mellizos de La Flor),埃斯塔尼斯劳•德尔坎波的《浮士德》(Fausto),何塞•埃尔南德斯的《马丁•菲耶罗》(Martín Fierro)被称为高乔三大史诗,其中,《马丁•菲耶罗》被认为是三大高乔史诗中最完美的一部。



《桑托斯•维加》


《浮士德》


何塞·埃尔南德斯 (José Hernández)是阿根廷军人、诗人、政治家。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因病搬到潘帕斯牧场生活,在那里,他逐渐对高乔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深入的了解。

1872年发表了《高乔人马丁•菲耶罗》(El gaucho Martín Fierro。1879年又发表了长诗的续篇《马丁•菲耶罗归来》(La vuelta de Martín Fierro,合在一起为《马丁•菲耶罗》。

埃尔南德斯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抗议腐朽政治、抗议对高乔牧民的迫害。他是阿根廷诗歌传统的优秀继承人,也是高乔人诗歌传统的优秀继承人。埃尔南德斯以高尚的美学格调,接受了高乔人诗歌中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高乔人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



 

何塞·埃尔南德斯

José Hernández

(1834-1886)



《马丁·菲耶罗》全诗分上下两部:《高乔人马丁·菲耶罗》和《马丁·菲耶罗归来》,主要讲述了马丁·菲耶罗的不幸遭遇顽强斗争



 

《马丁·菲耶罗》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

上部:马丁·菲耶罗被抓到边防军与印第安人作战,历尽了边关从军之痛。他偷跑回家,发现家里已经空空如也,妻子和孩子都已不知去向。他只好离乡背井,开始了孤独、寂寞而艰辛屈辱的流浪生活。流浪中,由于遭受侮辱讥讽,他杀了一个黑人和一个高乔人,从而又成了一名在逃犯。军曹高乔人克鲁斯被他的勇气感动,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决定印第安人中间寻找栖息地。
 
下部:他们在印第安人手里当了五年俘虏,后来偶然逃出,又回到了高乔人居住的地方。他找到了两个失散的儿子,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和体验感触,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一番人生哲理的教育,以便各奔前程,自谋生路,全诗在马丁·菲耶罗的自弹自唱中结束。
 
《马丁•菲耶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末阿根廷社会资本主义化过程中乡村的变化和高乔人的不幸遭遇,歌颂了高乔人的品德和气魄,塑造了自由不屈的高乔人的典型。

诗中生动地使用民间语言,获广泛赞誉,在阿根廷和乌拉圭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学作品,是阿根廷的民族史诗阿根廷文学的瑰宝,在拉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拉丁美洲文学史》赵德明 赵振江 孙成敖 段若川 编著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拉丁美洲文学简史》 马相武 刘岳 编著

- End -


声明:本文由本站独家整理资料,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文所涉内容不代表本站或个人看法和观点。图源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